智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教育学试题 [复制链接]

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共20.0分)

第1题: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A)

A.教育目的

B.经验方针

C.经验政策

D.教育目标

第2题:“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A)

A.创造性

B.连续性

C.示范性

D.间接性

第3题:正确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A)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第4题: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

D.课外辅导

第5题: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第6题: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A)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育论》

D.《教育论》

第7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D)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和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8题: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是指(D)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第9题: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A)

A.癸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年学制

第10题: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A.勒图尔诺

B.孟禄

C.高尔顿

D.达尔文

第11题: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基于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发展”。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人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第12题: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又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第13题: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的异同。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相耦合的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而“灌输”则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的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是在自然

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因而,教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第14题: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

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第15题:简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因此具有一种过渡性质。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交通、通信、商业、教育、科学等,高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柱型产业。信息社会具有以下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等。

(2)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且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的重新定位。因此,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与此同时,教育本土化的浪潮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教育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