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总结的“人生算法”
一听到算法我们会不自然想起数学以及计算机的某某公式吧,或许在某个时候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幂函数一元二次函数......也都算算法中的其中一种吧。而人生算法,既然加上了人生,那是不是属于人的一种函数式呢。
演讲讲到的如果给你一次意外的幸运选择机会,你会选择一百万,还是一次抽奖机会。会有50%的概率能拿到1亿或者一分也拿不到。看到这里你会选择什么呢,请给自己10秒钟的思考并阐述理由。
主讲罗振宇提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择50%的概率抽到1亿。为什么呢?确实,不少人会认为w拿到手里,钱落袋为安不是很好吗,万一选了50%一分没拿到回家爹妈和你老婆不骂你才怪,你个傻蛋。第一种选择固然稳定,但第二种想法也不见得高明,如果你讲这个选择的机会转价给你一个很有钱的哥们,让他先给你w,抽到1亿后分你w作为回报,同时你的朋友会有w的收益。如果没抽到把这w的分险让他承担,这样子不是比第一种,第二种方法好很多吗。转介分险,先落袋为安,再分享概率收益。那或许有人说这比第二种还是欠缺点,毕竟抽到那可是1亿。那好,罗振宇提出第三种方法:将这个机会拿到银行,让这些金融专家给出一个报价,1亿的奖金,概率50%,完全可以以稍低于w的价格卖出,在金融专家面前,1亿50%概率的机会,就是相当于w。那好这三种突破题目本身的选项,你会选择哪个,显而易见,毫不犹豫的会选择第三种,然而这是最好的选择了吗,这给所有观众留下了一个自己思考的空间,请继续思考,是否能想出更好的方式使利益最大化。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即使机会相同,算法不同,那结果就不同。显然你的生活不可能会出现这种好事,但不见得类似的事不会出现,是否对你有利,取决于你的算法是否能产生最大利益。
那好,人生算法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显而易见了,这里总结出一条公式
人生算法=抓住+重复+强化
使用一种不断迭代的机制,提高自己,达到目标概率的过程。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的时候,分享了对个体而言有益的另外一种“人生算法”,而它有这样一个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X大量重复动作2
提出这个公式的人,是自媒体“孤独大脑”的作者老喻,他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只需要懂一些极简单的算法,也能过得很好。而这个公式就能够为一个人跨越智商,背景,运气,提供一种广泛、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瑞·达里奥的《原则》这本书中,他也反复提及算法的重要性。巴菲特也曾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那个长坡就是核心算法,很湿的雪就是大量可重复的动作,而滚雪球,就是一件可重复,可持续,能积累成就的人生算法。
上帝不会安排每个人的命运,祂只是设计了基本的算法
时间均匀、单向地流淌,是这个算法不多的“第一性”设定。就像围棋的“气尽棋亡,隔手提劫”。“第一性”设定越简洁,棋局的变化越丰富。所以围棋比“第一性设定”更多的象棋复杂很多很多倍。复杂即不确定性,这就是人世之不确定性的原因。
人生观的界限之一是:你因不确定性而生的快乐,和你因不确定性而生的痛苦,孰大孰小?然而,痛苦和快乐,并非“第一性”,最初的算法,未曾对其作出定义。否则人类就会失去最重要的禀赋:自由意志。
所以,时间穿越者,要么因为获得旅行的权力,放弃自由意志;要么对上帝撒娇说:我两个都想要。于是上帝可能设置一个类似于围棋里打劫的“第一性”,气虽尽,犹可循环。作为条件,为了保持“自由意志”~假如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个幻觉,时间旅行者会被从记忆里拿掉他重复过的那一段岁月。
那么时间旅行者的穿梭,又有何意义呢?也许你我都是那个不自知的时间旅行者。在上帝的算法里,我们的躯壳,盛放着我们的大脑,运行着我们的意识,被驱使于自由意志的那些并不自由的快乐、忧愁。
人生的核心算法到底是什么呢?
先听一个故事。
A之前跟绘画的朋友聊天,她跟A说她参加了一个商业插画课程,老师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这个老师并不是专业院校出身,而是从年,零基础开始学习绘画,然后通过几年的积累,走上了独立插画师的道路,现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开始教别人画画。
在这些年里,她从刚开始把绘画当做业余生活的小爱好,到每天一画并且分享到微博朋友圈,从跟各种企业机构合作设计插画,再到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发课程并且开始授课,这一路上,她走得很稳也很快。
从她的课程来讲,有线上也有线下,就拿线上课程来举例,每年开课4期,按最低每期课程0元的价格,学员招收人,那一年下来的课程收入就是80万,这还没有算上她的线下课程收入,以及和其他机构的插画合作。相比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她的财富积累速度远远快了太多。
有人会说谈钱太俗,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那我们来看看她的生活——她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并且为别人成为插画师提供了资源和帮助,而她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拼了命地加班工作,反而是处于上课一个月,旅行一个月的节奏,她不但拥有了财富,也拥有了自由。
她收获了财富的自由,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在A看来,是因为她持续不断地绘画和分享,她的核心算法就是“绘画和分享”。
这件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事,却在持续地发力,成就着她的人生。其实,核心算法,就是你人生中那件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要么是无事可做,得过且过,要么是事情太多,焦头烂额。有本书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作者提到了一个核心的观念,他说,完成最重要的事,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剩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虽然前面的每个骨牌都很小,但是每个骨牌都能够推倒后面比它大的骨牌,这样顺势而下,只要碰倒一个小骨牌,那整个多米诺骨牌就会被推倒。
这就像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卓越的成就,是靠一步一步累积而来,而不是将几件事情的成绩累积起来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8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这个二八法则众人皆知,但这里的重点是分配不公,80/20的比例实际上会有细微的调整。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它有可能是90/20,意味着9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或者70/10,又或者65/5。
同样的付出,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一样,就像从同一个学校出来的毕业生,他们以同样的起点进入社会,付出同样的努力,但是有的人做出了一番事业,而有的人安于平庸的生活。
最重要的,不是你多努力多拼,而是找到那20%,也就是找到你人生中那件最重要的事,然后为之拼尽全力。
最高效的人,往往都只做最重要的事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误区,认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就应该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甚至有的人为了追求高效,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事实上,我们的专注力和意志力都是易耗品,同时处理多件事情,反而每件事情都不尽如人意。正因为专注力和意志力的稀缺,我们更应该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那件事情上。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第一步,你要从关键问题里找到你的目标
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和你的人生目标有最直接紧密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得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从这个目标中去发掘你现在,未来要做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情。
要设定目标,就需要我们扪心自问,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因为一个好的问题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答案。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大而具体的。目标之所以要大而具体,是因为目标定得太低,就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因此也不会带来有重大意义的结果,目标定得不够具体,我们就因为不了解细节而无从下手。
对于
信息大爆炸,本质上爆炸的不是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碎片,认真学习本身是很难得的,认真学习碎片却是不可取的。这就好比进入一个新领域,还没弄清楚该领域的基本框架,便匆忙地就其中的某一个点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子弹打完了才发现,大BOSS影子没见到,抱怨游戏体验太糟糕,而不去想自己的战略战术有没有问题。
进入一个新领域,首先需要做的功课是搜集资料找到基本框架,然后用80%的时间向其中的80%的内容发起进攻,这个速度必须足够快,快到在你想要放弃之前就进入了状态,最后20%的重难点取决于自己想要达到的状态。
即,首先判断是否有必要学习该领域,然后用80%的时间死磕该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事半功倍。幸运的是,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和熟练的,犹如一块肌肉,越练越发达、灵活,最终会固化成为日常的习惯。
复利模型是人生算法的指导思想之一
基于指数函数的复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实际上,它的威力被大大低估了,它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世界人口数量、学习成绩、运动效果。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事情,长期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未来可期!
应用复利模型的难点在于,在拐点之前,你不知道前面的积累期有多长,很大多事情不像学校那样有考试分数可以量化,当然,我们可以想办法量化,寻找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每一次达成都意味着离掌握又近了一步。
多数人来不及开始,以他们放弃的速度之快,根本谈不上开始;着手行动的一批人中,忍受不了毫无成就的死一批;行动一段时间后看不到希望的人又死一批,他们放弃是因为行动之前没有思考清楚这件事情的价值,不能坚信复利的力量,即,若是做的事情本身具有无比巨大的价值,笃信复利的力量,即便是开始的时候略显笨拙,长期来看,一定会有意料之中和意想不到的惊喜。
复利模型的一个重点在于,后期的爆发式增长。度过了前期的瓶颈之后,在某一个时刻,时间会以你能够感知到的形式告诉你,这事要成了,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轻易就能感觉到。
刻意练习是人生算法的必备素养之一
学习能力解决了学哪些、怎么学的问题,复利模型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刻意练习是实现从0到1突破的快准狠策略。
刻意练习的方法是针对某个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重复练习,在某一段时间里专攻该问题点,从表面到实质解决,为将来的联合作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刻意练习?习题集上不会做的专题集就是刻意练习的对象,刻意练习就是抽出某一块时间专门做这一块的题目,直到对这种题目类型以及解题思路完全掌握。
(部分参考资料:自言稚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