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校长陈钱林说家教多读书,多看报,少追分数 [复制链接]

1#
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

陈钱林说家教1:

玩着玩着,就把娃的智力开发了

陈钱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手是第二大脑,动手使孩子变聪明

如果合适,早期开发智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什么说“合适”?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世界上还找不到适合每个孩子智力发展的金钥匙。但大体上有个规律,如智力发展需要载体、智力发展有关键期等。

钢琴、绘画是培养智力的有效载体,跳绳、爬树能培养智力,玩泥巴、打水仗也能培养智力。选择什么载体,要观察孩子的兴奋点在哪里。

女儿杳杳与儿子杲杲的智力开发,在婴幼儿期就开始了。我特别鼓励孩子们玩创新游戏。自创的下棋法、过家家游戏、演历史剧、儿童剧,都利于培养智力。

孩子们2岁时,为了培养数学兴趣,我教他们用火柴梗摆数字。先摆个位数,再摆多位数。不管摆得怎样,我都表扬。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迷上了,整天将火柴梗摆来摆去。火柴梗太细,我怕影响视力,就有了“发明”:就将筷子剧成段,代替火柴梗。

孩子3岁开始,我教他们用筷子摆算式。先是一位数的加减算式,接着是两位数的加减算式,后来是多位数的加减乘除算式,最后是由横式变成竖式。杲杲更喜欢用筷子摆算式,杳杳喜欢用长短不一的“筷子段”摆“画”。

摆数字,画画,为什么非要用筷子摆?这里还有个动手的训练。手是第二大脑,动手使人变得聪明。

会玩才会创造

许多人听到创新能力,仿佛与重大发明有关,好像很遥远。实际上,创新就在身边。孩子玩垒积木的游戏,时而摆个别墅,时而摆个狗窝,也就是创新。家长看到这些创新,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创新能力培养也就会信手拈来。

女儿杳杳与儿子杲杲喜欢玩过家家游戏。我参与了几次后,引导孩子们演“连续剧”。比如他们俩自编的“历史剧”第33集《赵云变将》,讲关羽与赵云比武的故事。

第二天,孩子们接着做这个游戏,记录为第33集(下)《三兄弟分散》,讲了刘备、关羽、赵云与机器人大战的故事。这些事看起来很荒唐,可玩的过程,处处都是创新。

幼儿时,孩子们喜欢在纸上画画,正面画满了,转过来画背面,背面画满时,又转过来。转来转去,他们突然告诉我,说纸的背面的背面就是正面,并因为这个发现而非常兴奋。本来这也没什么,可我大加鼓励:“非常了不起,看看还有什么规律?”当时他们的“发现”也就限于此了。

想不到几年后,孩子们惊奇地说,纸的背面的背面是正面,与飞机在地球绕一圈回到原来的地方的道理是相同的,由此,他们估计宇宙的空间,转一圈也会是一个圆。

有一天,他们又说,发现时间也是个圆。我问什么道理?孩子们就在纸上演示:一天画一个点,一天一天下来,纸的一面画满了,画到背面,再画满了,转过来还是正面,“这不就是圆吗?”

孩子的这些思维,尽管在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可笑,但在我家,会受到莫大的赏识。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孩子的学习,宏观上要听老师的,微观上要自学。为什么要听老师的?因为学科知识都有体系,如果没有老师的宏观引领,学习容易走弯路。为什么要自学?这既能帮助孩子寻找最佳学习方式,又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儿子杲杲小学开始不做作业,中学阶段下午在家自学。女儿杳杳初中开始自主选择作业,高中隔周在家自学。他俩从高中开始都表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与我的这种思想及引导是有关的。

孩子们的自学,从幼儿期就开始了。当很多孩子听着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我尝试着让孩子们看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并引导他们讲故事。

他们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我都给予赏识。越赏识,他们越喜欢讲,也就越喜欢看书。我没有刻意教孩子识字,但日积月累,孩子们上小学前,儿童读物基本上能读得下来。

每个孩子都喜欢提问题,家长往往喜欢以最快的速度给孩子正确的答案。我觉得,孩子有了问题,正是引导自学的好契机,不宜过早给答案而放弃了契机。

因此,对于孩子们提的问题,我大多情况叫他们先自己想办法。自己想办法,不是说放手不管,我会在几天后再询问,孩子或说找到资料了,或说找老师问了,我都表扬,不只是表扬解决问题本身,更表扬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上学后,孩子们尝试拓展学习、超前学习。长期以往,孩子们从自学习惯中慢慢形成自学能力。我的体会,孩子不会自学,最好的办法,是早点尝试自学。正如孩子不会游泳,最好的办法是早点进游泳池一样。

从看电视、喝饮料开始锻炼自控能力

每个人作为自然人,都具有动物本性,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如果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出问题。

女儿杳杳与儿子杲杲出生后,我家3年不看电视,等初步养成良好习惯之后,电视开禁,我总是事先选择可以看的节目,不允许看规定时间之外的节目。孩子们看了规定的节目,时间一到,尽管意犹未尽,也必须关电视,这个过程很利于自控能力的培养。

孩子们小时,饮料基本上只是牛奶和水,各式各样经过加工的饮料,除满足孩子好奇心喝一点外,我不提倡喝。孩子们从小就少喝经加工的饮料,他们也很习惯。

饮料毕竟好味道,对孩子们来说,从小控制好味道的饮料,不失为培养自控能力的良方。这事曾受到亲戚的反对。后来,凡酒席上,或到亲戚家,我允许孩子喝任何饮料,可在家里还是喝牛奶和水。

陈钱林说家教2:

多读书,多看报,少追分数多聊聊

陈钱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阅读需要的是五谷杂粮,无需精细的“菜谱”式书单

儿子杲杲14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后,有许多家长问我,杲杲有无阅读的书单,似乎培养孩子离不开一个明确的“菜谱”。但实际上,承载知识的书籍如粮食,孩子生长需要粮食,五谷杂粮均衡就好,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粮食清单,更没必要非要吃哪个品牌的粮食不可。

我倡导自由阅读,选择什么书、什么时间读、是否将整本书读完,完全是孩子的自由。我家每个房间都有书,女儿杳杳与儿子杲杲可随时凭兴趣翻翻。我常陪孩子们去书店,至于买什么书,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我管的就是买单。书买来后,什么时候读,我也不会管太细。

当然,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我宏观调控的方法,就是听孩子说体会。孩子们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受,都会对我说,不管说什么,我几乎都表扬。表扬多了,他们就更喜欢对我讲。

讨论读书体会,很容易判断孩子的兴趣和书的价值,本身也是让孩子品尝阅读快乐的过程。孩子们看到消极的东西,也都会与我讨论,我们便讨论给予批判。这些宏观调控跟上后,其他方面我也就乐得清闲,孩子们反而拥有特别宽松的阅读环境,这时,读书就不再是强套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了。

小孩子也要读大报,客观地观察与认识社会

在我们家,一家人各自低头看报纸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年,女儿杳杳读初中,儿子杲杲读高中,按理说正是学业最忙的时间。有位朋友到我家,看到孩子们居然在看报纸,说到自己的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作业堆里,感慨不已。

实际上,从小学中段开始,我就尝试着引导杳杳与杲杲看报纸。先读地方新闻报,后来读《环球时报》。当时我也曾担心,报纸常有少儿不宜的新闻,过早接触是否合适?

但我想,都信息时代了,希望靠堵的方法对付消极的东西,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的,不如直接面对并通过讨论帮助孩子学会规避。孩子们自由读报纸,不时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与阴暗面,通过父子间对话进行价值观引领,这一方法被我戏称为“打预防针”。

读报纸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客观地观察与认识社会。而且,家庭交流过程中,通过讲述报纸上的新闻,孩子们说话的能力也强了。说话,锻炼的正是概括与分析的逻辑能力。

读报纸还使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因为作文与知识面有关,与对社会的认识有关,而读报恰好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读报后的聊天交流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到户外去吧,那里有课本上学不到的观察与体验

杳杳与杲杲还在婴儿期,我就经常带他们去田野,看看牛如何吃草、云朵如何变化、水稻如何生长;到建筑工地,看看建筑工人打桩、筑路、装修。

稍大些,我常带孩子们去名胜古迹。年底,我与儿子杲杲在清华园漫步,我说“这地上的每一块石子都有名人走过”,杲杲接着说“是的,也包括今天我在走”,受到我格外称赞。年,我带女儿杳杳去北京,专门去孔庙看碑林,欣赏历代状元的文字石刻;去了雍和宫,初次接触藏族文化。年底,在冰天雪地里,我与女儿杳杳漫步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这些观察与体验,课本上可是学不到的

我们全家先后三次去上海过年。儿子杲杲参加高考时,作文题目是“感悟乡村”或“触摸城市”两选一,杲杲选了“触摸城市”,写了对上海的印象,从中分析上海文化与温州文化的区别,自我感觉独特又有点深意。后来语文考了高分,估计作文分数会很高。

不要考满分,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自悟的机会

儿子杲杲读中科大后,我看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给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满分”,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孩子读小学,分的试卷要考个90分相对容易;而从90分考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考到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

我一直认为,孩子没有机械训练也能得90多分,说明基础掌握得不错,也具备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学习了。

不像许多家长很重视通过习题训练达到学习的效果,我认为,知识学习如果靠灌输,终究不是好办法,学习时,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自悟的机会。

女儿杳杳曾对我说:“一些同学心理负担比学习负担更重,每次考试之后,发现自己哪几个知识点没掌握好,但因为有太多的作业要做,根本没有时间将缺陷补上。”而自己少做作业后有的是自由时间,“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马上能抽出时间来学习,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

让孩子喜欢表达,肯说比说得好更重要

杳杳与杲杲只要肯与我说,不管说什么,我都表扬。婴儿时,一些事情说得不清楚,即使我听得云里雾里,一般也不予纠正,我觉得肯说比说得好更重要。表扬多了,孩子们就喜欢与我聊。

平时我下班回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报告一天中发生的事,我有空就听详情,忙了没时间了解细节,也会笼统地给予表扬。孩子们上学后,几乎每天都会向我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每当看了书后,孩子们自然更喜欢向我汇报。有时我出差回来,孩子们要说的话就更多了。


  

有时,事情忙了,或者心情不好,孩子们说个不停,也着实觉得有点吵,但想到孩子的教育是家长的天职,有什么好烦的呢。有次,女儿杳杳向我讲一件事,讲得很长,我急着看一则新闻。杳杳用手在我眼前晃一晃,测试我到底真在听还是做做样子。我说:“在听呢。”杳杳不高兴,说:“报纸重要还是女儿重要?”我忽然感到自己的不对,后来听孩子们讲话时,都表现出很专心。如果真的太忙了,对他们说过段时间再讲,孩子们也会理解。

(来源:陈钱林的博客)

延伸阅读:

南科大毕业学生仍留校做课题

深圳特区报记者秦小艳

近日拿到毕业证书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学生陈杳,没有像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放寒假回家,而是继续留校做课题,这也是和她一起毕业的约30名同学的共同选择。

记者采访获悉,出国深造是教改实验班40多名同学共同的目标,除大多数正在等待国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毕业生,也有个别同学考虑先到科研机构锻炼几年,然后再申读国外高校。

录取通知书3月陆续抵达

上周五下午,南方科技大学迎来重要历史时刻:首届教改实验班约30名同学获得该校自授的学士学位证书。校方为他们举行了一场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生物系毕业生陈杳也是毕业生中的一员。当天下午,平日不爱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