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早教,是富于流动想象力的创造性社会活动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需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115.html

Whatdistinguishestheworstarchitect

fromthebestofbeesisthis,

thatthearchitectraiseshisstructure

inimaginationbeforeheerectsitinreality.

对比最好的蜜蜂,即便是最坏的建筑师,

也早在付诸实际前,在想象中造起了结构。

--CarlMarx(没错,*治课那位)

1误区重重

《早教新思维》写了三篇,《早教新花样》写了两篇,眼下有点写不下去了。因为发现大家对早教的理解,存在许多误区,如果不澄清基本概念,再往下写对大家恐怕也无益。

讽刺的是,越是用心的父母,越是在眼花缭乱的早教市场中,感到无限的迷茫。在被大量价值为负的育儿文章轰炸后,对于孩子人生中大脑发育最重要的头三年,很多人形成了以下的观念:

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基本等同于陪玩+教知识+立规矩

陪玩需要眼花缭乱的玩具

要给孩子自己玩,不要打扰孩子,以免破坏注意力

知识等同于颜色、数字、形状等等

学知识需要大量的绘本

培养孩子独立性是靠独立自主入睡+独立自主进食

立规矩能教给孩子好的行为

规矩要严格执行,被破坏过一次,孩子就知道用哭操纵

是的,新读者没有看走眼,以上要么全错,要么以偏盖全。一篇文章不能阐述所有的概念,请回复“睡眠”/“早教”/“依恋”,了解更多往期文章。

这个系列会探讨早期教育的框架性理论。先声明一下,如果说,依恋关系、亲密育儿、反对睡眠训练有大量的证据支持,可以构成强有力的证据链,对父母的启发,可以说非常明确,那么早教方面的内容,则证据链的完整性有所欠缺,早教相关系列的“科学性”不如依恋/睡眠系列,感悟的成份会多些,请大家谨慎参考。

现在进入正题,本系列开篇要先来解答现实生活中,无数父母的困惑:为什么陪玩的时候,我觉得好无聊,孩子也开心不起来?抬头看,答案就在标题里头,现在要一个个来拆解含义。

2创造性

首先,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人类是凭借什么,成为万物灵长?一个简洁的答案是:无以伦比的聪明大脑。

那怎么叫”聪明"的大脑?如果专家连聪明的含义都没有弄清楚,凭什么声称这样那样的玩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同样,如果父母不深究这个问题,那怎么可能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聪明”?

与往期文章一样,这里依然要强调科学的质疑精神:不管告诉你应该如何做的机构和专家如何权威,你总要问一句:为什么?所谓科学育儿,要把道理讲明白。

实际上,智力结构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吵了一百年的话题,一个擅长艺术创作的画家,而一个擅长逻辑推理的科学家,他们之前有共同之处么?是大脑不同分区发育水平不一样,还是有共通的因素?

可以说,“聪明”有无数种定义。本篇采用的是人类演化视角,即:人类与其他物种不同的是,通过具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改善自身的生存体验,造就了只属于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你会继续问:那什么是“创造性的活动”呢,最简单的体现是,工具的使用。一块木头,对人类来说,可以是房屋的梁柱,可以是吃饭的碗筷,可以是捕猎的长矛飞箭,还可以是陈列在橱柜里的小玩偶小风车小帆船小小工艺品。好了,如果大家理解上面的话,就能明白,某些聪明玩具库,其实是很笨的。

比方说,你给孩子一个摇铃,跟孩子说,这个可以摇呀,有声音,很好玩哦!孩子的大脑说:嗯。这是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叫摇铃。然后呢?没有了。

--可是专家不是说了:摇铃,促进手部抓握能力,摇铃,教会孩子因果关系。

--呃……那让小婴儿抓着你的手指,你本能地动一动,说说话,她就既练习抓握,又掌握因果了呀……所以,如果大家是这样陪玩的话,真的是一点也不好玩。

3社会活动

你可能会问,那人类是怎么学会创造性的活动?

答案是: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数亿年的基因与环境交互式演化!请大家再回去理解前面木头的例子,善用工具的创造性活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适应性。

老祖宗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聪明、机变、灵活、创造力、适应性,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即:更好的生存。

早期大脑发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适应当前的环境,并且预设了未来还是类似的环境,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核心,模式才最关键。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为什么?

对于一个全新的生命体,一个待被编码的大脑来说,在人生的头三年,它所接触的环境会影响大脑的工作方式。早期经历的好与坏,都会对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可能难以逆转。咱们的老祖宗不还说了么:三岁看老。

如果孩子早期生活是被虐待,被忽视,孩子大脑的结构就变异、萎缩,好像睡眠训练,孩子最终不再通知你,乖乖睡觉,是因为再反抗只会损耗能量。

这些经历训练孩子的大脑,这里不那么安全,爸爸妈妈有时在,有时不在,我还是谨慎为好,不要哭闹招来野兽。这可不是瞎编,躲避野兽追捕,是基因在控制。

所以即便不是虐待,白天关爱,夜间忽视,也会让孩子的内心深处,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这点,睡眠专家的所有反驳,都是睁眼说瞎话。

同样,如果孩子早期生活接触到的是笨笨的玩具,那么大脑同样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工作。请注意,高度烧脑的思考,需要提升新陈代谢的速度,如果没有必要,大脑不会损耗能量高速运转。“最低能量守则”,是自然规律,这在原子结构电子轨道分布里也有体现(没学过物理的请自动忽略)。

所以(以下逻辑有点绕,请仔细看):大脑有能力"适应"恶劣的环境,让自己变笨,大脑也有能力“适应”聪明的环境,让自己变聪明,无论是变笨还是变聪明,都体现了大脑无以伦比的聪明。先天基因决定倾向向,后天环境影响基因表达,大体就是上述的意思。

那最重要的后天环境是什么?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长时间把孩子扔在小床上拿着摇铃,是不自然不人性的。

实际上,如果大家仔细观察摇铃的设计,孩子早期能够抓握的物体直径,差不多就是妈妈手指的大小。

另一个例子是,新生儿的视力是有限的,太远会看不到。很多人买了黑白卡,床铃,不晓得应该放多远,照说明书拿尺子量。其实不用量,新生儿的可见视线距离就是你横抱孩子吃奶,她的眼睛和你的脸之间的距离。结合《坐不坐餐椅真心无所谓,社会情绪智力才是终生技能》,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你才是孩子最重要的玩具。早教,是孩子与看护者之间,两个人类大脑之间的社会性互动。你愿不愿意思考,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思考。

4流动想象力

回到刚才摇铃的例子,三四个月大,你拿摇铃,有节奏地摇,摇铃就成了可以制造音乐的工具。七八月大,你把摇铃放在自己的头上,逗孩子笑,摇铃就变成了搞怪装饰品。等到孩子一两岁,你摇一下摇铃,说:这是一。摇两下摇铃,说:这是二。那么摇铃就变成了解释数学的教学工具(请注意,数学早教不是会背数字,而是理解数字的抽象概念)。你赋予了摇铃新的意义,你参与到了创造性的活动中,而孩子正是在你的引领下,认识到:哦,还可以这么玩?原来天地万物,都可以为我所用。

大家要证据么?篇幅问题,先挖坑,《早教新花样》后续文章再来谈。不过试问,哪一个商业领袖,不是看到了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机遇呢?水果手机出来之前,可没有人觉得手机可以长这样的呀!他们定义了人类社会的新玩法。

而一旦你真正投入到这样的创造性活动中,你的大脑自然就会产生愉悦感。不要问为什么,不太清楚自然神的意图,反正人类大脑的最重要功能就是这个。即便你不是伟大的艺术家,你是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体会到这种愉快的体验。同样的道理,前面谈到,黑白卡是新手父母容易栽跟头的坑。那已经买了,怎么办?收着,一岁以后再拿出来,完全可以当成认知卡使用,教会孩子抽象图形的意义。那一堆玩具呢?还是可以玩啊,把说明书丢掉,自己开发新玩法就行啦!

好像《早教新花样》第一篇,谈到空间意识,就有一位读者妈妈灵机一动,造出来个纸箱隧道,正好与计划中的文章一致,在第二篇中,被引用了(再次感谢贡献图片)。而在第二篇,另一位读者妈妈实践下来,发现纸箱隧道果然好玩,留言说,要贴些镜面贴纸,增加趣味性。

公号的文章只能和大家讲,大致的原理和方向是什么,剩余的要靠读者自己发挥。这里永远不会拿小故事营销,只有尽可能完善的逻辑和论据。

每个父母,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在了解基础原理后,就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育儿风格,而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做到真情投入,那么亲子间的思维,就有如流水般灵动跳跃。相反,要照着专家的样子画葫芦,亲子游戏就有如死水般,无趣无意义。

5更多提示

大家日常所接触那些根据日常经验,讲一个小故事,再总结点个人经验的感悟式育儿文章,看似美好,实际却是给读者造就一个不切实际的幻象:只要团购了这个玩具,那套绘本,孩子就会变“聪明”,孩子就会有“创造力”。

这样的文章会让读者变笨,回到今天谈的:早教,是孩子与看护者之间,两个人类大脑之间的社会性互动。不肯静下来做批判性思考的父母,怎么可能教出爱思考爱学习的孩子呢?

玩具绘本都可以有,但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同一本教材,好的老师讲起来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比好的老师更好的老师,甚至连教材都不需要。他在场,就足够吸引你的注意。那我们如何成为孩子最棒的老师呢?大家不妨往这个方向动脑筋,想想看诀窍在哪里。

本公号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会一如继往,拿出真诚的态度,坚持写出好文章,让文字回归其原有的价值。感谢每一位的读者的赞赏和支持~

新读者请回复“睡眠”/“早教”/“依恋”,了解更多基于心理科学的育儿育己文章,比如:

往期文章:

睡眠训练、亲子情绪失联与自闭症大爆发

说到“科学育儿”,考验智商的时候到了

喂饭不是懒,是爱!

自我情绪识别,高社交情绪智力的决定性基础

陪玩请走心走脑!

ios赞赏通道

赞赏时,请留下自己的ID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