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百家》
年第3期总第期
作者简介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男,汉,安徽灵璧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委书记、副院长等。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思想史,日本美学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秦佩(—),女,汉,河北邯郸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诗学,中国戏曲史等。
张新科(—),男,汉,河北清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身体艺术学等。
摘要年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第十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第十年。十年来,艺术学界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方面艰辛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在学科体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期刊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界对此做了认真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予以了展望。在基础理论及学科建设方面,学界围绕中国艺术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构、“新文科”背景下“新艺科”建设,以及如何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体性与学科共同体建设、坚守学科之初心、使命以行稳致远,还有艺术媒介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形成广泛共识。在艺术史方面,学者立足于视域的拓展融合,聚焦艺术史研究的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跨文化、跨地域之融通的必然与可能,围绕艺术史的对象、视野、方法、路径等进行深入探索。艺术批评方面,本年度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让我国体现着鲜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抗疫文艺”以及紧紧跟踪其步伐的抗疫文艺批评得到充分聚焦;艺术批评中的一些“元批评”理论问题得到了更深入系统的探讨。在交叉、应用学科领域,围绕艺术教育的讨论引人瞩目,比较艺术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以及艺术管理、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基础理论;艺术学升门十年;回顾与展望;艺术史跨视域融通;抗疫文艺评论;艺术交叉应用学科
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爆发了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一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严峻挑战。在*中央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戮力同心,与新冠疫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冲出重围,取得抗疫斗争战略性伟大成果,凸显了*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文化艺术界与全国人民一道,以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方式加入全民族的抗疫斗争。艺术学界全体同仁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积极参与伟大的全民抗疫斗争,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网络技术条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有力推动了该学科的正常运行与向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一艺术理论
(一)“十年之路不寻常”:回顾与展望
年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第十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第十年。十年来,艺术学界对学科的发展进行了辛苦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也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在学科体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期刊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展望未来,尤其是下一个十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如何发展,现存的一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更是值得深思。为此,学界纷纷就“十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回顾与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年6月2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以“艺术学升门十年:未来的展望”为主题主办网络学术论坛,邀请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全体成员就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问题进行研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