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此着急将孩子送往名利场,真的合适吗 [复制链接]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民众培养孩子的共识。起跑线在哪?

原本的理解是指踏入社会的那一刻算起,不管你什么教育背景,家庭环境,能否在社会大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能否出人头地才算数。后来发觉,这个起跑点太晚,能否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多大出息,与教育程度高度相关,需将起跑线前移到从接受教育开始。

从上小学开始吗?似乎还显稍晚,再前移到学龄前教育(幼儿园)开始吧。当然有更前卫的,从娃娃落地就开始重视了,甚至还有胎教什么的。胎教效果如何?这太玄乎,说不清楚,从幼儿园算起比较靠谱,因为小孩从此离开了封闭的家庭环境,开始对外接触,有了同龄幼儿的比较,也可以鉴别优劣。

为了不输于起跑线,并在各个赛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保持优势,社会从此进入全拼时代:拼家庭实力,拼社会地位,拼个人能力等等各显神通。拼爹(拼社会地位)可不是人人都拼得起的。拼个人能力也主要是学习能力,在踏入社会之前,社会经验基本上都是一片空白,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拼家庭实力,拼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便成了大多数家庭的唯一选择。父母在望子成龙的共同心声下,即便家境条件不好的,自己再苦再累拼命也要将小孩送到好学校。为了取得良好的竞争态势,似乎觉得小孩的智力和能力越早开发越好,于是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奥数班营运而生,弄的小孩苦不堪言,但不拼行吗?大家都在拼,只能拼,爱拼才会赢。

名利场指什么?

广义上说,社会就是个最大的名利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在各行各业都强调提升效益的经营理念下,能否多赚钱就成了重要的考量指标,各类教育机构不能免俗,自然也要追求名利。只有办出名校,才能更好招收生源,更好创收。有了更多收益,才能改善教育设施,配备更强师资力量,促进良性循环。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对目的和手段的把握程度。当然没有哪个学校会说办学只是为了赚钱而不顾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实际情形如何?在利益驱动面前,往往容易形成价值观的扭曲,本末倒置,将如何赚钱放错位。各类校办企业如雨后春笋,哈工大在各地开办分校广招生源,就像经营连锁加盟店一样,让人担心教学质量是否会下降,把名校给办砸了。清华北大创建校办公司,推向资本市场,资产扩充到几千个亿,真不愧是名校,敛财有方。如果是合法获取收益也就罢了,偏偏在巨大利益面前,有的不惜罔顾法律也要所为。上海交大的“汉芯”事件暴露,项目负责人居然将国外芯片进行贴牌改称自己研发独创,骗取国家研发基金数亿元并卷款外逃,真是令人发指,使中国“芯”成了国人心中难以抹除的痛。

如果说名校敛财容易,可以轻易改善师资力量和待遇,那么普通高校呢,中小学教师呢?在利益驱使面前,有的教师只能随波逐流,自己想办法,压缩正常的授课时间,改为校外指导,办补习班或校外讲课收取学费。当一门心思都放到赚钱方面去了,教学质量能不下降吗?想想看,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之后的头几届大学生多金贵,研究生更是凤毛菱角。可如今呢?经过这么多年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形下,别说大学生工作难找,连硕士生也一样,除非名校毕业的。什么原因使得研究生也变得廉价,变成地摊货了?很值得思考。

虽然说学校,包括幼儿园都属于名利场所,但对孩子教育和人生成长而言却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文章标题所说名利场则另有所指。需将目光对准各种媒体机构,包括影视传媒,电台和互联网都是比较典型的名利场,这里没有褒贬之意。各类媒体机构和表演舞台,是“造星”运动的绝佳场所,影视明星,曲艺明星,网红明星等等,明星效益不单给媒体机构创收,增加广告收益,明星本身也名利双收。于是明星文化成为热捧和时尚,当下依然热度不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媒体聚焦有小龄化趋势,从成年明星到青少年明星到幼儿明星,于是童星出现了。

将小孩培养成神童,成就童星效应,过早推向公众视野,对孩子将来成长的利弊该怎么看呢?对于一个家庭来讲,能将小孩培养得比他人更优秀,趁早展示超凡能力,成为神童,是一种向往。若被媒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